42年人均GDP增长254倍,高质量发展之南海样本如何炼成?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首富县,到如今的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佛山南海引领全国区县发展已有40余年之久。在新一轮竞争中,南海立足湾区,以差异化优势构建“制造业当家”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区域从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蜕变。

近年,南海区通过政府规划引领、反向倒逼与正向激励相结合,支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陶瓷、红木、家具、纺织、五金等行业繁星增辉;注重提升营商环境,制定产业地图,推动差异化招商引资,搬来大树;以科创平台为抓手,独辟“产学研、政企金”合作机制,在战略新兴产业壮大繁星、培育月亮。

同时,南海区从国际金融后台起步,发展数字金融,构建起多元金融产业生态圈;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通过发力政府引导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层面,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科技+金融”双翼齐飞。

剖开高质量发展的南海样本,因地制宜、错位竞争,是其关键内核。

佛山南海,这座千年古郡,是岭南文化的发祥之地。其当代闻名遐迩,除因文化厚重,亦来自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之繁荣、创富力之斐然。

上世纪80年代,南海在全国率先“访富贺富”,走出“六轮同转”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跻身广东“四小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42年过去,南海继续行驶在发展的快车道:连续9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二名,连续3年夺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二名,领跑全国区县第一梯队。

截至2022年底,南海有上市公司22家,43家世界500强在区内投资,高新技术企业3723家,规上工业企业4338家,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超过55.6万户,存款余额超过8200亿元,200亿元量级的产业集群达14个,“两高四新”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一项项成果、一组组数据,成为南海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释。

从桑基鱼塘演变成创业沃土,从“改革旗帜”“市场英雄”到“高质量发展标杆”,制造基地南海正向智造高地蜕变。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南海或要再留浓墨重彩的一笔。

01
高质量发展
42年领跑全国区县创富

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南海区GDP达到3730.59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创历年新高,增速再夺佛山五区魁首,稳居全国区县前列;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25.47亿元,增长8.8%,增速位居佛山第一。

作为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佛山2022年GDP总量近1.27万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仅次于苏州、无锡,排名第三,南海则贡献了其中约1/3,成为核心驱动区。

南海,区域面积不大、行政级别不高,却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佛经济圈的重要极点。

2023031503080823

广东金融高新区

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GDP破千亿元的乡镇——狮山镇,这里的经济指标连年稳居全国发达县(市、区)前茅,尤其是住户存款和消费品零售总额遥遥领先于江苏昆山、江阴等地。以2022年数据测算,其用不到广东6‰的土地创造了全省3%的生产总值。

事实上,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上,南海创富力遥遥领先,已经持续了42年。

早在1981年,南海农村储蓄余额已居全国县级第一,成为全国首富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南海再次领全国之先,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利用集体土地发展村级工业,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盛况。1993年8月,南海全力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业化的门槛大大降低,企业开始涌入南海,在此落户生根。

步入新世纪,南海以乡镇为主战场的区域发展模式继续大放异彩,大沥铝型材、西樵面料、盐步内衣等一批专业镇闻名全国乃至世界。至2002年底,南海GDP达到439.78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到7万多户,民企实现的生产总值达369.8亿元,占GDP的84.1%。

尤其2003年1月,南海撤市设区,并入大佛山之后,在“双轮驱动”策略下,其积极引进外资,日本东芝、奇美电子、本田变速箱等大项目悉数落户。外商的巨额投资,带动南海制造业再上台阶,以志高空调、坚美铝业、广亚铝业、永泉阀门、蒙娜丽莎、华兴玻璃等为代表的“南海制造”蜚声全球。

此后,伴随广东金融高新区落户南海、“广佛同城、南海先行”规划落地,各层级政策加持之下,南海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晰,制造业扶摇直上。到2017年,南海GDP攀升至2692.13亿元

在近年轰轰烈烈的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竞争大潮中,南海多举措发力,突围传统格局,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升级,再一次上演了创富新速度。

2018年,南海区提出,以构建“两高四新”(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经过数年培育,南海“两高四新”产业发展导向获得市场的认同,其在每一个优势领域都吸引了龙头项目或国家级平台进驻,落子区内的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达43个,构建起了以有色金属、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平板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家具制造为主导的门类多样的现代产业体系。

中高端制造业深刻改变了今日南海的产业格局。统计显示,南海区目前拥有规上工业企业4338家,高新技术企业3723家。“2022广东企业500强”系列榜单显示,佛山共有40家企业入围,12家来自南海,占比30%。南海区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22家,其中A股有16家,占佛山7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29.72%(表1)。

2023031503105634

在高端制造的引领下,南海区稳居全国区县发展第一梯队。《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南海区获得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二,连续9年稳居第二名。壹城智库发布的榜单也显示,南海区从全国700多个地级市辖区中脱颖而出,连续3年获评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二名。近些年,南海区持续霸榜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等排名,所获殊荣众多。

数据显示,南海区2022年3730.59亿元的GDP规模,相较于1980年南海县17.11亿元的工农业生产总值,42年间已增长218倍,相当于年均增速5.2倍。2022年,南海的人均GDP约10.17万元,参照1981年的人均分配收入400元做粗略计算,在42年间增长了254.25倍。在全国2840多个县区中,这一创富速度并不多见。

那么,南海区如何蹚出了这条高质量发展道路?背后有什么经验?

02
因地制宜
抓准时代脉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南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在于敏锐把握全球产业发展的脉搏,推动传统制造业集群向高端智造体系转型,努力进入价值链的中高端。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私营经济还未蓬勃发展的年代,南海依托靠近广州、香港的地缘优势及本土资源禀赋,在贴牌生产、“三来一补”的模式下奠定了产业的基本盘。

加入WTO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但扑面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等因素,使得南海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日益暴露,这将其制造业带到了历史的岔路口。

有为统领:政府强势规划

2002年,南海撤市设区成为其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以此为节点,南海开启了传统制造业集群向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

“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是外界对“南海模式”的诟病。在南海,几乎每个镇都有其代表性的产业,但当地百亿量级的制造业企业不过3家。直到2021年,南海全区13个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集群占10个,优势传统工业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7.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仅37.7%,低于广东省的54.2%、佛山市的49.4%;研发投入比重2.62%,也低于广东省的3.14%、佛山市的2.91%。解决“不见月亮”的局面,成为南海布局新一轮发展的重头戏。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南海县政府的“无为而治”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在转型升级这一关节点上,南海区委区政府逐步回归到“有为统领”的角色定位,从片区规划引领发展。

基于自身的产业特点,南海制订了“双轮驱动”策略:在继续以内源经济为主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扩充经济增量。本土民营企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而引入的外资必须代表南海今后产业升级的方向。

具体举措上,南海一手招商引资“搬大树”,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一手扶持民营企业升级调整,带动其做大做强。

2003年起,南海区开始实施“东西板块”和“双轮驱动”战略。为解决“不见月亮”的局面,南海相继推出“雄鹰计划”“选种育苗”行动、“北斗星”等系列计划。

在此基础上,2014年,南海提出了“中枢两翼,核心带动”的发展战略,即在空间上将南海分为东、中、西三大片区,东部打造城市南海、中部打造产业南海,而西部打造文化南海。

按照规划,东部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依托,以“沥桂里一体化”为方向,推进城市化建设;中部片区整车制造与汽配行业、平板显示、新光源产业、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而西部则以文化为统领,力推文化与旅游、休闲生态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由于临近广佛和香港,南海当时的8个镇街(2013年3月罗村并入狮山后,为7个镇街)因地理位置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其中,桂城、大沥临近广州,商业服务与金融业快速崛起。狮山为代表的中部地区则在新兴产业,如LED等方面有巨大潜力,奇美电子 (2010年与台湾群创合并,现名“群创光电03481.TW”)、南海本田、一汽大众等国际巨头也已先后进驻;而西樵则依靠西樵山,正崛起新兴的文化产业。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的“因地制宜”在南海颇为明显。

2023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将全面推动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各类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构建“制造业当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实施“万企万亿”计划、“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制造业“数字领航”三年行动计划等。

反向倒逼:淘汰落后产能

顺应时代大势,推动现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南海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的重头戏。2021年10月,南海按照“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的基本思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2年底,通过推动集约用地、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南海已完成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7107亩,发展出一批现代化的红木、家具、纺织、五金、铝型材等特色产业园区,传统产业“散、乱、小”的格局明显改观。

政策层面,南海则将反向倒逼与正向激励相结合,一边依法全面整治“低散乱”问题突出的企业、强化市场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另一边在技术、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激励传统企业主动转型升级。

陶瓷产业的变化是南海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陶瓷一直是南海的支柱产业,也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2007年之后,南海下大决心对陶瓷产业进行节能减排、整治提升,推动业态升级,为全国建陶行业树立绿色制造标杆。

在政府的强势推动下,南海的陶瓷厂从108家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0家。虽然数量大幅减少,但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樵陶瓷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目前,西樵陶瓷诞生了蒙娜丽莎(002918)、新润成、兴辉一批龙头企业。2017年12月,蒙娜丽莎在深交所上市,南海区培育出陶瓷行业的“月亮”,力证了“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

一直以来,土地要素是南海转型升级的重要变量之一。

2014年,南海相继成为广东省新一轮深化“三旧”改造综合试点和全国“多规合一”改革28个试点地区之一。2015年,南海成为国务院公布的33个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区之一,主要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一些深层次问题得以破题。

当时的罗村街道(2013年3月并入狮山)被外界称为“玻璃之乡”,以玻璃、陶瓷、皮革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经历南海区节能减排治污的强势整治后,原有的企业或转移或转产,有的则依法被关停。罗村腾出的大量土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传统灯饰产业基础雄厚的罗村,将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产业定位为发展的新支柱。2010年,当地的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一期正式启用,迅速吸引了奇力光电、国星光电(002449)等50多家半导体照明企业进驻。目前,罗村已拥有从上游芯片外延设备、芯片研究,到下游封装、模组、照明灯具、照明工程的半导体照明全产业链。

从此前一片低矮破烂的厂房到后来一栋栋整齐的5层高大楼,时尚灰白相间的外观设计,还有宽阔的大马路,南海罗村的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已成为“新光源产业之都”。2022年9月,这里诞生了南海区的第22家A股上市公司——联动科技(301369)。

在丹灶,当地政府以“园区化”力促优质企业集聚。该镇通过引入第三方开发运营商,推动东西联化工厂片区“工改工”,建设五金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便利本地优质五金企业增资扩产,以及招引龙头五金企业。

在西樵,占地约736亩的西樵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河岗示范园区。改造前,片区有企业约30家,以纺织印染、陶瓷等中小企业为主,厂房低矮破旧、土地租金偏低。改造后,这里成为全自动化生产、全产业链服务和数字化智能化的纺织产业超级园区,推动纺织企业进园集聚发展。

如今,在南海工厂林立的制造业腹地上,越来越多村级工业园转型成为创新园区。而以草根力量深耕制造业的南海,也正崛起一个“隐形冠军”集群。截至2022年底,南海制造业的全国隐形冠军企业数量达到144家。

2022年7月,南海区印发《关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提出到2024年,全区7镇街12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桂城红木及珠宝玉器产业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九江家具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西樵纺织业产值超150亿元,丹灶五金业产值达350亿元,狮山机械装备业、铝型材及口腔器械业规上企业产值分别达到900亿、700亿和50亿元,大沥有色金属及传统商贸业累计新增“四上”企业均超过300家。

正向激励:以数智化、品牌化培育领航企业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南海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动向颇为敏锐。

2007年以来,南海一些传统产业借力数智生产、电商赋能,逐渐打造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互联网品牌。尤其近年以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南海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

事实上,在2018年,南海区以建设广东省首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区为起点,带动传统产业集体切入数字化智能化赛道。

2021年,南海制定了在全市“持续领跑”的目标,提出“打造30个数字化示范工厂,100个数字化示范车间”;带动4万家各类企业“上云用云”;开展不少于7个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引入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60家等。

2021年至今,南海已经涌现出一批国家、省、市级制造业数智化标杆示范项目,累计有3个一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3个二级工厂和2个三级工厂。目前,南海在全国率先打造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服务集聚区,已形成100家数字化服务商的规模。其中,工信部认定的双跨平台有4家;智能化服务企业超过100家,涵盖各类智能改造服务业态,服务领域覆盖产业链各环节。

在九江,家具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对该镇的经济贡献度约30%,但整体呈现出“群而不聚、大而不强”的特征,其产销结合度低、区域品牌不突出。

通过实施提升质量、优化空间、做强品牌、提升服务和精准扶持“五大行动”,科智美、甜秘密、伽蓝洁具、雅柏家具、穗龙、爱意等一大批九江家具走进千家万户。其中,雅柏家具成功中标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接待酒店家具。漫天繁星下,一个个月亮升起。

据报道,位于九江镇的林氏木业,近年通过建设数控生产厂房、智能立体仓库的多功能场景,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于一体的总部制造基地,抓住“电商经济”的风口,目前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互联网家具品牌。2021年,其在天猫双11活动中收获单日破7.5亿的战绩,位列全网住宅家具行业类销售第一,年度纳税总额约1.65亿元。

在丹灶,2020年,“丹灶五金产业集群”成为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获评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022年,丹灶超过50家企业把数字化转型升级纳入发展规划,数智化转型的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021年10月出台的《佛山市南海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若干措施》及修订后的《佛山市南海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提出,南海区将投入超过65亿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施“千企智造工程”,带动至少1000家企业、10个产业集群开展“两化”转型。据预估,65亿元持续投入的政策引导,有望产生超过2400亿元的产值增量。

作为数智化的金融配套举措,南海区大力推动“数字贷”支持政策,联合30余家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3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贷款的全额贴息。截至2022年8月,南海区累计“数字贷”备案项目318个,备案金额56.7亿元,发放贷款8亿元,位列佛山市第一。

2023031503131642
广东金融高新区

2022年南海进一步明确,力争打造10家各级数智化示范工厂、30个数智化示范车间,并将累计推动超过1700家规上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数字领航”三年行动计划指出:2023-2025年,南海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包括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互联网+”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培育一批全方位、全链条转型的数字领航企业,推动一批传统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区域产业能力全面提升。

在国际局势复杂、宏观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下,南海传统产业集群正在通过整体升级焕发更强的竞争力。

03
错位竞争
立足比较优势,精准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向来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抓手。在南海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进程中,招商引资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前提到,2002年,南海即着手招商“搬大树”,引进一批代表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的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2003年前后,日本丰田、日产和本田三大整车厂落户广州,南海提出“广州整车、南海汽配”的定位,在随后的4年里,包括本田变速箱、旭硝子、爱信精机、丰田纺织等世界500强企业陆续来到南海设厂。

2005年5月,佛山丰田纺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落户狮山。同年,佛山市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本田汽车变速箱制造落户南海。

随着东芝-TCL、爱信精机、丰田纺织、本田PT、TCL等世界500强项目和多家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狮山镇,其园区引入项目投资密度接近110万元/亩。这些有影响力的项目开工建设和陆续投产,为当地经济的高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一汽-大众华南工厂签约落户,成为彼时佛山史上最大的外资投资项目。这个千亿产值整车项目的落户,直接打破了“广州整车,佛山汽配”的产业格局。在广东汽车产业版图上,南海完成了由“配角”到“主角”的历史性转换。

三年后,地处狮山虹岭路的一汽-大众华南基地,30万辆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在此推动下,汽车制造成为南海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并逐渐形成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和汽车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向整零协作、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进的全产业链跃升。

十几年的发展和集聚,南海已经有100多家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如今,南海拥有规模以上汽车生产企业127家,从业人员超3万人,被广东省经信委认定为汽车产业集聚区。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南海实现汽车产业工业总产值1166亿元,税收79.82亿元;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174.7亿元,占南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9%。

外资的大量引进,与本土民企发挥互补效应,有力促进了南海民企的壮大。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为本土企业树立了标杆,同时,外企也需要本地企业的配套服务。例如,日本东芝进驻南海后,一年的产值达45亿元,其纸箱包装、模型模具、冲压机床等原料、配件,70%要就近采购,南海的民企快速聚集到东芝的周围,成为其配套服务商,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

外商的投资,带动南海民营企业发展再上台阶,南海成为全球知名的制造基地。

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后发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南海汽车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这成为南海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一个经典缩影。

事实上,南海精准高效的招商引资仍在继续。南海区招商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南海区完成招商引资1009.72亿元,招商项目数量及签约投资额均已超过2021年全年,并首次突破年度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总额超千亿元的纪录。同期,南海区签约引进的15个超10亿元项目中,制造业项目有14个,签约投资额611亿元;新引进超亿元的产业项目122个,投资总额1009.72亿元,平均每天招商3.02亿元。其中,战略新兴产业项目数量占比61%,投资总额占比80%。

2020年至2022年9月,南海区引进超亿元项目281个,计划投资额达2268.71亿元,落地南海的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达43个。“两高四新”类的项目个数占比近80%,占据大头。

与此前不同的是,2018年以来,南海区的招商引资一直坚持瞄准“两高四新”现代产业进行精准招商,大招商、招大商,力推制造业“从旧变新”。

按图索骥:制定产业地图、招商地图

总体来看,南海区的产业招商思路已从市场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其通过制定产业地图、招商地图,按图索骥、主动出击抢抓重大项目,认定产业方向后,不断加强政策指引,围绕产业规划、产业扶持、产业基金等各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政策体系。

新能源是“双碳时代”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也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赛道。在招商项目的加持下,南海的“氢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到强的突破。2017年至今,南海引进了50多个氢能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50亿元,其从仅有2家氢能企业起步,已经崛起一座湾区氢城——吸引了100多家氢能企业、机构聚集,从科技研发到运用示范场景,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

在新能源领域,南海区已经引进了一汽大众、国电投氢能、瑞浦能源等多个百亿项目,通过氢能锂电并举,成为珠三角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一极。

通过瞄准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上的细分龙头主动发力,南海区招引了信扬科技模组成像基地、飞荣达(300602)通信集成大湾区生产基地、鸿浩半导体装备基地等一批重点龙头项目落地,为当地电子信息产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高技术制造业领域,2020年8月,中海万泰海洋石油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南海,于2022年4月正式投产,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超20亿元。广东徐工建机智能制造基地投产在即,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

在生物医药领域,南海区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合作,引入了拟投资50亿元的南山安捷大健康创新及产业项目,投资额3.4亿元的一方制药化湿败毒颗粒生产项目已落地。

与项目招商引资相配套,南海区近年大手笔供应工业用地。截至2022年11月,南海已完成了8496亩的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其中5684亩为连片整治;已供应工业用地73宗,土地面积共约4561亩,是前一年同期的2.73倍。在用地保障的支持下,深海石油钻探设备项目、美国联合矿产耐火新材料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快速投产。2022年5月,虎牙全球研发总部项目在三龙湾南海片区动工,该项目将建起150米高研发总部塔楼、天空直播间、电竞文化商业街区等。

2022年下半年以来,南海区切入半导体产业赛道并为此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佛山市南海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及配套制定的《佛山市南海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扶持办法》等正式发布,明确支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发展。

不难发现,扎实的产业基础、周边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南海区特有的资源禀赋是吸引龙头项目落户的关键因素。全国各区域的招商引资竞争堪称风起云涌,各地上演了花式比拼,而南海区在内卷化竞争中成功突围,与其差异化的招商策略不无关系。

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相比,南海区以中小微企业云集闻名。对比而言,一线城市的产业政策对大中型企业有明显优待,而南海区的政策则倾向于中小型创业企业,其在产业扶持与招商政策与一线城市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错位竞争。

南海制定的产业地图、招商地图,“按图索骥”抢抓重大项目的背后逻辑,实则是错位竞争、精准定位,这是南海区招商引资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虎牙项目是瞄准广州产业外溢引进的,而信扬科技、飞荣达则是承接深圳的产业外溢项目。龙头企业的落户,释放出明显的带动效应,通过引回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南海区各条产业链上的“朋友圈”持续扩大,产生了以商引商、口碑招商的“葡萄串”效应。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全球高端制造供应链,引进和发展工业供应链企业,建立产业全链条、上下游协同机制,鼓励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公地”。2023年,南海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项目签约总额1100亿元以上,确保不少于8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竣工投产。

“1号改革工程”:重视营商环境建设

佛山市和南海区各级政府注重营商环境建设,这对其招商引资大有裨益。

早在2013年,佛山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1+7+N”工作体系。2020年,佛山在首次参加国家举办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优秀”等级。同年发布的《全国地级市营商环境热力指数报告》显示,“营商环境热力之城Top50”中,佛山位居第二,仅次于苏州。

2023031503143234

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

2021年,佛山市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1号改革工程”。2022年6月公布的《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显示,佛山连续第3年上榜新一线城市,在“城市人活跃度”指标上排名新一线城市第9位。

2017年6月至今,佛山市和南海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政策、人才、税务等方面提供了“一揽子”政策支持。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决策落户南海的重要原因。

近年,南海区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招商领导小组,并相继成立了区招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形成一个从项目分析选择、谈判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及政策兑现的全方位跟进、全流程贴身的服务体系,开辟“绿色通道”,保障服务效率。

据悉,瑞浦能源从洽谈到签约用时11个月,从签约到摘得地块8个月;三赢科技项目从洽谈到签约用时近1年,从签约到摘得地块仅3个月。广东徐工建机智能制造基地从动工到竣工仅用了13个月,百事食品广东食品生产基地的竣工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近两年,南海超10亿投资额的产业项目从洽谈到签约平均用时不超5个月,近半数超10亿元项目签约后当年取得土地并开工。

如今,南海区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还在不断加大。比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领域,南海区计划未来三年将投入超65亿元;半导体产业,南海区计划未来五年投入200亿元,十年内投入500亿元。

南海区提出,力争到2024年,建立汽车、泛家居产业两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链,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大健康三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链,新能源、智能安全、电子信息三大未来产业链,形成“233”重点产业链格局。

2022年3月30日,南海区以高规格召开了2022年企业家大会,并发布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计划,从2022年到2024年,南海区将投入不低于450亿元支持工业发展,划定不少于1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红线,支持培育万家骨干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区工业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实现工业经济数量、质量、结构“三跃升”(即“万企万亿”计划)。

04
科创路径

独辟“产学研、政企金”合作机制

培育新兴产业

放眼全国,新一代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近年蓬勃发展。在苏州,半导体、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迅猛崛起;在合肥和常州,新能源产业形成快速集聚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地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佛山,南海将培育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另一重要抓手。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香港名校云集;深圳坐拥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6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达5.49%。与南海区相邻的顺德区,因美的集团(000333)等行业龙头坐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值达4.2%,亦在全国位列前茅。在长三角,苏州以引入985/211大学落户校区的模式而闻名。

既没有一所理工大学,也没有巨型科技企业的带动,南海怎样蹚出一条科创路径?

近年来,佛山市、南海区财政相继投入超过100亿元,通过与大院大所合作,在南海区建立了24家科创平台,这些科创平台成了推动当地战新产业从“0到1”生长的主力军。以此为重要抓手,推进本土的企业服务、技术孵化、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等,这是南海区近年新兴产业培育的一条独特路径。

季华实验室是南海区科创平台的执牛耳者。作为广东省启动的首批4家省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已组建超1400名科研队伍,其中固定人员逾900人,包括1名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00多名博士。依托强大的科研团队,实验室不仅争取到了包括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内的80余个科研项目,也积淀了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近年在解决芯片制造行业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丹灶镇的仙湖实验室,目前集结了112名科研人员,吸引了6名院士进驻,重点破题光伏制氢技术、氢能关键材料、氢燃料电池汽车等重大项目。在这些创新平台的带动下,丹灶不仅成为佛山发展氢能产业的重镇,也是佛山院士项目集聚度最高的镇街之一。

目前,南海已是佛山科研机构最多的行政区。在这些科创平台的带动下,大量的创新资源在涌入南海区。在南海,依托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科技项目立项已成常态。

截至2022年7月,南海区24个科创平台成立至今,拥有研发人员2034人,其中博士687人;累计申请专利2980项,拥有PCT专利294个、有效发明专利698个。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8.8亿元,科研机构研发投入占比位列全市第一,投入经费与前两年相比更实现了几何级增长。当地已引进23名院士,落地产业化项目19个,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

创新资源聚集南海之后,在“产学研、政企金”合作机制的作用下,南海区的创新平台逐步与当地产业实现了无缝对接。

公开资料显示,季华实验室自成立以来,调研了佛山200余家相关企业,目前已与广东众元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围绕射频电源、微波电源等内容开展合作研究。仙湖实验室成立了全资的产业孵化平台仙湖科技,沿氢能链孵化了6家高科技企业,分别在氢燃料电池增湿器、双极板、发动机系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开展产业化工作。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已打造了半导体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两大产业生态,其在半导体产业生态累计引进及孵化佛智芯、阿达智能、巨晟微、安耐科等超30家半导体企业。

截至2022年7月,南海区24家科创平台累计服务企业数达5789家,创办或孵化机器人、精密装备、半导体等科技企业达618家。背靠科创平台,一批科创项目进入规模化发展期。

2019年至今,南海区深入推进“一平台推进一园区发展,推进一产业发展壮大”新模式,围绕创新链快速布局产业链。

围绕各镇街的产业特色及各创新平台的专长,季华实验室在桂城街道共建了季华信息装备产业园;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在狮山镇共建了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半导体纳米产业园;南海半导体投资公司在里水镇共建了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仙湖实验室则在丹灶共建了高端氢能产业集聚区。

对于这些高水平科创平台,南海区给予了“无上限、不封顶”的扶持力度。南海区正围绕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产业园区,目前已规划了首期600亩产业园,纳米产业园启动建设新增载体面积20万平方米,仙湖实验室二期规划通过理事会审议,将新建园区120亩,均堪称大手笔。

南海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到295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26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569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747家。

南海区拥有的国家高层次人才占佛山全市的80%,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占佛山市的比重均超40%,这样的“科创底盘”在佛山全市乃至广东省同级区域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事实上,南海区在新兴科技产业培育发展方面的显著成效,亦可从上市公司的行业领域结构的变化窥知。科创的持续投入,一个个南海月亮在资本市场闪耀起来。

南海区22家上市公司中,有A股上市公司16家。分类来看,9家在2017年之后上市,最近5年内上市的公司占比过半。2019年7月开市至今,佛山市有4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其中南海区收获2家,占一半。南海区前期上市的企业以家电、纺织等传统产业领域为主;而最近5年上市的企业多集中在电子元器件、通讯和半导体材料及汽车等领域,显示当地产业向高端制造挺进(表2)。

2023031503165190

2022年,南海强调,未来三年内各级财政还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的资金,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共同构建“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产业载体”的创新生态链,充分发挥现有科创平台作用,提升南海科技创新能级,解决“满天繁星、不见月亮”产业现状。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南海区进一步明确“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

根据规划,至2025年,南海区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将提升至3.6%以上,推动3200家规上企业成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42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85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600家,初步形成汽车、泛家居、机械装备、有色金属及金属制品等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安全应急与环保、智能机器人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6”产业链体系。

05
发力金融

围绕实体经济做文章

赋能“制造业当家”

2007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授牌成立了广东金融高新区,其成为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这标志着南海正式发力金融服务业。

近16年来,广东金融高新区管委会紧扣南海当地的比较优势、精准布局,推动广东金融高新区从一线城市、金融业发达城市并不重视的金融后台产业起步,走出了一条错位竞争之路。南海区的金融服务业迎来势如破竹的发展,也为当地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多元金融产业生态圈: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金融后台基地

截至2022年底,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累计吸引1617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总投资规模超2568亿元,荟聚金融、科技人才超过6万名,南海区超过80%的金融机构都集聚于此。

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南海区集聚起银行、保险、证券、期货、金融租赁、公募基金、小额贷款、典当、担保、私募创投、融资租赁、金融科技、服务外包等金融及类金融业态,拥有海晟金融租赁、中科沃土基金、佛山金控期货等法人金融机构5家。

2023031503172724

广东金融高新区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对于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更便捷的金融工具,意义重大。

自2018年起,南海区以“区块链”技术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截至目前,广东金融高新区“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基地吸引了超100家企业进驻,涵盖智能零售、安全信息检测、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场景。广东金融高新区被列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项目,“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孵化中心位列《2020中国区块链产业15强名录》。

2022年12月1日,世界500强怡和集团组建的全球首个共享服务中心——怡和商务服务(广东)有限公司在广东金融高新区投入运营,广东金融高新区“国际金融后台基地”实力进一步增强。

历经16年的建设发展,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展成为如今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国际金融后台基地,成功入选佛山市十大现代服务业园区,其也使佛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亚太地区金融服务链条上的重要极点,逐步构建起多元金融产业生态圈。2022年,南海区提出创建全省首个“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力争以示范基地为基础,在未来十年实现“五个1万亿”目标。

高标准打造创投小镇:将资金引向科技制造领域

与布局新经济发展、聚焦“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合,南海区近乎同期也启动建设了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

作为广东省142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中唯一一个金融类的特色小镇,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于2019年开园至今,截至2022年底集聚了基金类机构1393家,基金规模达1909亿元,这相当于平均每年入驻的机构超过430家,年均募投资金规模超过600亿元;入驻的机构包括中科沃土、IDG资本、深创投、粤科集团、美的资本、信达风、广汽资本、博时创新等行业知名机构,被圈内人称为珠江西岸“最强吸金小镇”。

2023031503180538

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

通过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激活民间资本助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南海区逐步构建起一个以创投基金为核心的风险投资生态圈。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小镇的机构入驻率却逆市上扬,新增入驻VC/PE机构数量一度环比增长4.5倍、新增注册资本环比增长9倍,募集与投资资金规模于当年11月快速突破了千亿元。目前,该小镇诞生了首家上市企业希荻微(688173),并先后斩获“中国特色小镇50强”“热门基金小镇TOP10”等十余项荣誉。

2022年10月,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提升改造项目二期施工进场,总投资额约8.38亿元,正在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打造创投机构更集聚、创投氛围更突出、创投业务更活跃的特色基金小镇和创投人宜居宜业的家园。

事实上,以创投为代表的股权投资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南海区建设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的初心正是集聚创投、风投资本,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激活民间资本助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推动金融活水与实体经济在南海区顺畅对接,小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小镇范围内的基金机构实际投资额累计超1013亿元,已投项目累计达1370个,其中投向佛山项目313个,金额约135.75亿元;投向南海项目274个,金额约122.11亿元,覆盖行业包含互联网、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环保类、新材料、半导体、高端制造等国家重点支持产业,超过25%的项目投向佛山本地。

针对区内投融资对接以个案撮合的“零售”模式为主,未形成平台化、制度化、常态化、流程化对接撮合的“批发”模式现状,南海区积极搭建广东金融高新区科技金融投资服务平台,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为原则,通过应用综合测评体系,依托大数据对区域科创平台内的科创项目、新兴科创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画像分级,标识其金融发展需求,协助项目和企业系统对接以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为核心的区域资本市场,加速投资匹配。

目前,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集聚了广东金融高新区科技金融投资服务平台、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南海区港澳台及海外留学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广东金融高新区“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孵化中心、英诺创新空间等投融对接以及创新综合平台,这些常态化、体系化的金融、科技、产业对接服务平台,为创投双方提供线上线下、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

多举措创新金融服务:加速科创集群和企业的孵化成长

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文章、支持当地科创型企业发展,南海区近年做了大量的探索,推动“科技+金融”双翼齐飞,包括投贷联动、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数字金融等。

2015年开始,南海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帮助企业破解转贷、续贷难题,通常3-4天内可以完成续贷,有效维护企业的信贷稳定。截至2022年底,融资专项资金累计完成转贷金额672.79亿元,专项资金的“过桥”与纾困作用明显。

2016年,南海区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财政资金、金融资本、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协同发力,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区别于普惠性补贴政策“撒网式”无偿支持方式,南海区以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方式,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通过股权投资基金,精准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南海区重点发展的“两高四新”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优质企业的投资,吸引了毅达资本、尚颀资本、宏源汇富、投控东海、美的资本、亚商资本等知名机构开展合作。

截至目前,引导基金已签署子基金达29只,合计总规模达71.3亿元,财政资金撬动近7倍社会资本参与。据悉,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引导基金子基金多轮投资后,公司年营业收入从5000万元增长至超2亿元,项目估值增长达8亿元,带动公司新增近8000万元的银行债权授信以及获得深投控、招商局资本、佛山金控等知名机构大额投资。

2022年4月,为进一步解决科创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佛山市南海区支持企业投贷联动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建立起“政府支持、市场运作、风险分担”的运作模式,把优质股权投资基金对南海区企业的投资行为,转化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信用资产,南海试点企业最高可享受3000万元贷款扶持,以及30%的贷款利息贴息。

尝试利用“股权+债权”结合的新型资金供给方式,精准对接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集群和科创企业,南海区推动了科创项目加速孵化、发展成长。

目前,投贷联动共合作银行8家,投资机构10家,首批入库扶持的科技型企业113家。已有安齿生物、精铟海工、清极能源、中科清紫、好易点5家南海科技型企业获得投贷联动合作银行的授信,累计融资金额5亿元。

近年来,南海区还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比如,设立了50亿元的产业提升基金,重点投资于新能源(氢能)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南海设立首期规模80亿元的半导体产业提升专项基金,以打造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资本运作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亦是解决“满天繁星、不见月亮”产业格局的助推器。近年来,南海区全力推动区内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2022年7月,南海出台《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计划行动方案(2022-2026年)》,以2022-2023年为培育期,2024-2026年为加速期,力争5年实现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0家,股份制改造企业达到200家。

与此相配套,南海还出台了区镇领导班子挂钩重点扶持上市企业服务机制工作方案,形成区镇联动,着力解决企业上市中面临的各项问题。同时,南海区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将企业上市辅导阶段的扶持资金由300万元提高至400万元,企业成功上市后最高能获得1000万元奖励,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上市成本,增强企业上市信心。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南海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2022年以来,希荻微、联动科技成功上市。截至目前,南海区上市企业达22家,其中百亿市值规模上市公司4家;有7家企业处于广东证监局辅导阶段。此外,南海区新三板挂牌企业44家,5家企业位列创新层;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注册挂牌企业37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234家。

除繁星漫天外,一个个“月亮”升起,见证了南海从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的蜕变。(CIS)

来源:新财富
编辑:广东金融高新区编辑小组 潘汶蔚

https://mp.weixin.qq.com/s/8OFKxYaqyDD3CXxg6PPUaQ

2023031303464413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佛山财经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scjw.com/16990.html

佛山财经新传媒,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佛山本地财经资讯、高端金融数据及产业报告的全媒体平台机构。我们向希望寻求真相的读者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源,以客观、专业的视角提供佛山热点财经资讯。投稿/商务邮箱:63119918@qq.com

(0)
财经智库研究院的头像财经智库研究院官方团队
上一篇 2023-03-15 10:35
下一篇 2023-03-15 11:51

智能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关注